谢光量 (隆雪华青团团长)
首相馬哈迪日前在「賦權地方議會大會」中表示,政府不會舉行地方議會選舉,因為可能會造成城市與鄉區之間的差距,以及不同種族間的衝突。地方政府選舉是民主化地方政府,馬哈迪在「賦權地方議會大會」否決地方政府選舉是極其諷刺的。
儘管希盟在其競選宣言第25項承諾提到「加強地方政府的角色和權限」,但未註明恢復地方政府選舉。讓地方政府民主化也是「加強地方政府的角色和權限」,完全符合競選宣言,因此希盟不能以此作為不恢復地方政府選舉的藉口。更何況行動黨早在10年前表明要爭取恢復地方政府選舉,還人民第三張選票。
如果政府擔心地方政府選舉會造成「馬來人不安」,政府可以讓選民投選每一區的市議員,接著由勝出的民選市議員組成市議會領導陣容。如果政府還是擔心馬來人會因為選舉失去地方政府政權,那可先從以馬來人為主的州屬或城市開始,比如吉蘭丹、登嘉樓或莎阿南市議會。按目前的族群比率,我國不可能出現完全由非馬來人控制的市議會。因此地方政府選舉會造成不同種族間的衝突的說法,根本站不住腳。
自獨立以來,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是由選民投選出來的。國會議席和州議席中各有城市與鄉區之別,何來城市與鄉區之間的差距成為舉行地方選舉的絆腳石。如果這個說法成立,我國就不應該有聯邦和州政府選舉。
有納稅就有選舉權
根據選委會的資料,早在獨立以前,我國已經有地方政府選舉。1951年12月1日檳城市議會是我國第一場地方政府選舉,接著1952年2月16日吉隆坡市議會選舉,市議會主席是從眾民選市議員當中出任。
我國地方政府選舉只有15年的「壽命」, 1965年政府以「馬印對抗為由」宣佈暫停地方政府選舉,《1976年地方政府法令》通過後完全終止地方政府選舉,縣市議員改以委任制,縣市議會主席則是公務員。
美國1770年代有句名言「無代表,不納稅」(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),起因為當時的英國政府向美國殖民地徵茶葉稅,但是在英國國會沒有代表,引起當地人的不滿。 1773年12月16日(今245週年),英國茶船抵達美國波士頓港口時,數十名抗議者趁夜登船將全數茶葉拋入海水以表達抗議,史上稱之為波士頓傾茶事件,事件也開啟了美國的獨立篇章。
就現代的說法,有納稅就有選舉權,有權選擇由誰來代表我們管理我們的稅金。聯邦政府向我們徵收所得稅、銷售稅、地產盈利稅和印花稅,州政府向我們徵收土地稅,地方政府則向我們徵收門牌稅。我們手上只有聯邦和州政府的選票和民選代表,消失超過40年的地方政府選舉是時候還政予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