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反對白人拉者將砂拉越過渡予英國,成為英殖民地,因此,一個反對殖民地運動隨之誕生.
這個反對殖民地運動(The anti-cession movement of Sarawak或Gerakan Anti-Penyerahan Sarawak) 由1946年7月1日起展開活動,直至1950年3月被完全粉碎為止.
許多馬來人,追隨拿督巴丁宜阿邦哈志阿迪拉(Datu Patinggi Abang Haji Abdillah),及拿督巴丁宜哈志莫哈末卡欣(Datu Patinggi Haji Mohammad Kassim)所發起的反對殖民地運動.
其他一些本地組織,包括砂拉越馬來人聯盟(Mala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arawak (PKMS)等,都參與了這項運動.他們致函倫敦當局,表明意願.並在全砂各地的甘榜、市鎮,懸掛布條以示反對.抗議遊行也在各地陸續展開.
由于參與反對英殖民地的人士當中,很多都是在職公務人員.因此,一份誌明“第9通告”的公函,於1946年12月31日發出,警告公務人員遠離政治斗爭,否則將面對逐出公職處分.
通告發出後,於1947年4月2日,以教師為主的反對人士共338人,選擇辭職以表抗議.這導致全砂各地的22間學校也被迫停課.56名大學生也放棄學業,參與了反對陣營.
當英國政府於1947年7月1日,宣佈前博斯瓦納(Botswana)大使Sir Charles Arden-Clarke為砂拉越首任總督後,便引爆了最大型的抗議.由此時開始,反對聲浪和抗議活動,便此起彼落的不斷出現.
刺殺總督行動
這時出現了一個「13支柱」運動(“Rukun 13”--The 13 Pillars)或俗稱黑烏鴉組織(the Black Crow Group),是由13名馬來青年運動份子所組成的秘密會社.
這個秘密會社的目標,是要消除所有支持砂拉越過渡成為英殖民地的歐洲人和馬來人官員.
「13支柱」成員中,包括羅斯里多比(Rosli Dhoby) ,阿旺蘭里阿密莫哈默迪里(Awang Ramli Amit Mohd Deli),莫希迪西第(Morshidi Sidek),以及布讓宋東(Bujang Suntong)等人(亦有人指後兩人只是反對英殖民地份子), 參與了刺殺砂拉越第二任總督Sir Duncan Stewart的行動.
當Sir Duncan Stewart於1949年12月3日抵達詩巫巡視訪問時,河岸邊呈現一片熱鬧的歡迎和歡欣氣氛.卻完全不知道,一項刺殺陰謀也正在醞釀之中.
由于他們成功刺殺了Sir Duncan Stewart總督,導致Sir Duncan Stewart被緊急送到新加坡救治,並於一個星期之後,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宣告死亡.
事發當時,羅斯里多比等人擠在人潮中間.在總督與民眾接觸時,他來到羅斯里多比面前時,莫希迪西第使用一架破舊的相機,假裝要拍照.總督停下來讓莫希迪西第拍照,而此時,羅斯里多比就下手刺殺他.
羅斯里多比和同伴被當場逮捕,送到古晉受審,並被送入牢.
這項刺殺行動,震驚了英國和砂拉越政府.
那些直接參與刺殺總督的4人,以及全部「13支柱」成員,於1950年3月間完全被捕.4名參與刺殺行動者,被判處死刑.其他「13支柱」成員則判入牢房.
那些反對過渡英殖民地的聯盟份子,亦紛紛受到對付和逮捕.全部被關在古晉監獄里,亦有一部份甚至被關到新加坡樟宜監獄.
成功瓦解反對砂拉越殖民地運動之後,英國統治了砂拉越,直至1963年9月16日,砂拉越參與組成馬來西亞獨立為止.
据歷史記載,4名參與刺殺Sir Duncan Stewart的馬來份子,先後在1950年被處以死刑.
羅斯里多比
刺殺總督的最主要人物--羅斯里多比(Rosli Dhoby)(1932--1950年3月2日) ,在刺殺總督時,才不過17歲.
羅斯里多比是詩巫人.由于他的這項行動,令他在馬來社會中“一刺成名”.
羅斯里多比是在詩巫的甘榜祥(Kampung Siong)出生.友人指他雖生性平靜,卻輕意近人.他上有一名姐姐,下有一位弟弟.
羅斯里多比原是一名教師,1947年離職後,改在「詩巫人民學校」(Sibu People's School)執教.
羅斯里多比被認為是一名民族主義份子,他並且喜歡寫詩.据稱他曾以筆名“Lidros”,寫了一篇民族主義的詩,於1948年2月28日刊登在「砂拉越先驅報」(Utusan Sarawak).
過後,老朋友布讓宋東,於1948年8月將他引入「13支柱」會社.他亦是馬來青年運動(Malay Youth Movement或Gerakan Pemuda Melayu)的活躍份子.
涉及刺殺總督的這4名馬來份子,在拘捕入獄後,被判罪名成立,於1949年12月4日被判死刑.
由于羅斯里多比涉案時不過是17歲的少年人,判死刑之舉引起人們的非議.
無論如何,他還是於1950年3月2日被處以死刑,並被草草埋葬在古晉監獄內,一個沒有註明死者,沒有墓碑的墳墓里.
死囚變英雄
1963年9月16日,砂拉越參組馬來西亞獲得獨立後,羅斯里多比的墳墓才置放了墓碑.
1996年3月2日,羅斯里多比的遺骸被遷葬詩巫回教堂草場.而原有的那塊墓碑,則置放在古晉的砂拉越回教博物館門口草場.
去世46年之後,這位今日被封為英雄的人物,以及他的三位同伴,都在詩巫回教堂的砂拉越英雄紀念碑(Sarawak's Heroes Mausoleum)里受到紀念.
追溯這段歷史,令人不勝唏噓.追求獨立之路不平坦.
來到詩巫,不忘向故人憑弔.
砂拉越英雄紀念碑(Sarawak's Heroes Mausoleum)所在地點,就在其中一名英雄--阿旺蘭里阿密(Awang Ramli Amit)為名的大路旁.設置在回教堂的範圍內.
砂拉越英雄紀念碑,設置在詩巫大回教堂場地內.
當年被西方歷史學者定位為“叛亂份子”的幾位詩巫馬來人,今日卻是英雄人物.
在英國政府由白人拉者,布律克家族(Rajah Brooke)接管砂拉越後,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.這些不滿砂拉越變成英殖民地的人士中,有一部份是馬來族群.
由于不滿情緒,至終演變成驚天動地的大事件.
Source: http://towns-villages.blogspot.com/2012/07/3-sibu-heritage-trails-sarawaks-heroes.html